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二十一世纪,可谓“时代呼唤绿色环保”的时代,不但要求人们注重节约能源,更要要求人们注重居住环境的品质和绿色环保,以实现社会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石油资源比较贫乏,燃油与尾气的排放污染又是未来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此,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愈加变得刻不容缓。而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绿色环保革命的需求的,因为电动自行车环保、低能耗,它是绿色环保、净化空气污染的最好代步交通工具。如何给广大市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使其成为更多普罗大众的日常代步工具,如何让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成为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新课题。
事实上,自1992年以来,我国便有了自行车研制和生产的相关电动车产品,特别是从1995年清华大学研制的第一台轻型电动车出世开始,发展到现在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时间仓促却也催生了一个行业的传奇。掐指算来,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经过了十余载,这十余载记载了一个产业成长的神话,也记录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发展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全过程。从第一辆个人的专利制造到第一辆被公安部门正式认证并允许生产的电动车开始,这一个属于中国的新产业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在短短的十余载内,已经成就了让全世界仰慕的产业规模。对于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史,业内有多种划分法,莫衷一是,《营商》从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的市场表现角度来划分,把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启动期(1999-2001年)、萌芽期(2002-2005年)、成长期(2006-2008年)、发展期(2009-2012年)、分化期(2012年-未来),各个阶段因为不同的时代特色和行业环境,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发展态势。
启动期:1999-2001年
我国的电动车发展在九十年代前基本都是依靠进口,如高尔夫球车、游览观光车等。自1995年第一台轻型电动车问世到1999年,虽有数年光景,但电动车的发展和普及仍未“形成意识”。1999年-2001年,电动自行车的“早期实验性生产阶段”开始逐渐获得市场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电动自行车行业像沉睡的机器,逐渐启动。在这一阶段,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电动车四大件)等关键零部件在技术上尚不完善,这个阶段也主要是针对电动车四大件等关键技术进行摸索、研究。在研究生产方面主要是生产企业自发的汇集信息、跟踪技术、组织市场调研,小批量试制并投放市场,为轻型电动车的产业化做好了产品、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准备。这也使得电动自行车开始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并被他们逐步认可、接受。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早期的电动自行车新电池充电一次只能行驶大约30公里,电池寿命短,电机最大输出转矩只有14-18N.M,爬坡能力差,容易磨损,而且电机也都是有刷无齿电机。
另外,因为是行业“启动期”,电动自行车行业虽被看好,但此阶段从业者数量少,多是谨慎观望者,且市场竞争表现为“自然销售,低度竞争,消费无意识”,且生产与销售分离,市场多由商家操控。此阶段较为知名的电动车品牌有大陆鸽、千鹤、绿源、英克莱,其中,南京大陆鸽公司是中国第一辆合格电动车的诞生地,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甚至亲临南京大陆鸽公司视察,对大陆鸽公司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给“大陆鸽”电动自行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风头一时无二。而千鹤、绿源当时也凭借对质量的严格把控和独特的经营思路,成为当时的“行业先锋”。此阶段的积累,为电动自行车的产业化规模在人才、技术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积淀奠定了基础。
萌芽期:2002-2005年
经过“启动期”的洗礼,电动自行车行业开始逐渐萌芽。此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电动自行车的“初现生产规模化阶段”,因为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了几个将电动自行车行业推进的机遇,使得在初级阶段里举步维艰的电动自行车一下子迎来了春天,更使得行业的发展“初现规模化”。这几个机遇当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在各个城市实施的“禁摩令”和2003年度的“非典”。在这一阶段,伴随着关键研发技术的不断突破,电动自行车整车性能大为提升,加之全国城市的大规模“禁摩”政策推动,作为自行车、摩托车替代产品的轻型电动车凭借快捷、方便、环保、廉价的优势,迅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同时也激发了市场对于电动自行车的诉求。特别是2003年“SARS”突发,更使市场对于电动交通工具的诉求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先前研发生产的企业迅速崛起,一些新的企业也开始进入,他们对电动自行车的投入不断加大,产能也不断扩张。而且,这个时段迅速窜上来的企业都是大手笔运作,已经将那些老一辈的研发生产企业抛在了身后。以新日、绿源、千鹤、大陆鸽、英克莱等品牌为代表的上规模企业已经形成,而且按照南北差异,亦形成了行业内的以江苏无锡、浙江、天津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聚地,成为“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一个新亮点,奠定了电动自行车产业“三足鼎立”(指的是产业基地)的竞争格局。
除了上面提到的电动车品牌,这个阶段崛起的品牌还有天津的富士达、科林,无锡的雅迪、速派奇、红豆、千里马等,因为他们的进入和成长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更让人感觉到了行业“处处开花”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的电动自行车企业都是从生产自行车转型为生产电动自行车的,但他们并没有丢弃自行车的生产,而且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多为简易款。因为他们在从事自行车的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经验,特别是在烤漆、贴花等方面都具备精湛的技术,而且产品的类型和品种都比较符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切合了北方消费者对于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需求,所以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产业化的集聚地。而无锡的新日、雅迪、速派奇等,则是以攻豪华款为专长,并在电动自行车的研发推进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正因为他们,中国的电动自行车行业才有了今日的规模,“南豪华,北简易”的产业规模也因此形成,并影响至今。此阶段,行业的品牌意识开始萌芽,个别品牌已经开始启用代言人(速派奇2003年便使用李湘作为形象代言人)来对品牌形象进行宣传和传播,不过,此阶段的电动自行车行业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盲目招商,重数量而轻质量”,这也为后来行业出现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埋下了隐患。
成长期:2006-2008年
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动自行车的超速发展阶段,行业俗称“井喷期”。在这个时间段内,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大,大大刺激了行业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的扩散,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蓄电池寿命和容量提高了35%,电机由单一的有刷无齿电机发展成为以无刷高效电机为主流,寿命提高了5倍,效率提高了近30%,爬坡和载重能力提高约3.5倍。在性能提高的同时,制造成本也大幅度下降,价格功率下降到原来的21%;在控制器系统和充电系统方面,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电动车专用铅酸蓄电池在技术上的突破已经领先国际,而且形成了以天能、超威为龙头的浙江长兴板块,以康丽恩、双登为代表的江苏板块和以瑞达为代表的广东板块的三大电池产业集聚地。此外,电池还有由单一的铅酸蓄电池演进出多类型的高性能电池,而且锂电池的出现,更加带动了电动自行车,特别是简易款的发展。在电机方面,永磁无刷电机的发明,让行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值得一提的是,电机性能的关键是强磁材料的性能,各种永磁材料中,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最为优越。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稀土资源大国和稀土产品的制造强国。由于稀土强磁材料性能好、价格低、制造能力强,使得国际市场价格昂贵的BLDC(无刷直流永磁电机)系统在此阶段于中国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因此获得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总体产业规模也得到了巨大的增长。
不过,此阶段由于受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出现了低迷的状态,市场增幅变缓,洗牌开始,市场集中度趋向提高,初步出现了较明朗的竞争格局,招商变得困难,商家选择品牌变得理性、冷静。但从市场的规模上来看,整个电动车产业的规模和总量还是不断在上升,此时的产业规模已达到了年产2100万辆(2007年),社会保有量达到8000万。
发展期:2009-2012年
经历了2007年之后的滞胀与紧缩之后,电动车行业的运行呈现出更加积极稳健的发展态势。2009年的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内销量还只有1850万辆,但2010年的总体销量已经超过2300万辆,同比增幅超过15%,实现2007年之后市场销量的首次上扬,成功打破销量滞胀的产业困局。2011年和2012年的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趋向平稳,同比略有下降,年产销规模维持2000万辆左右高位震荡。从社会保有量上来看,电动车保有量从2010年超过1.4亿辆后就继续保持在此基础上的高位增长,电动车社会普及率达到10%以上,每百户拥有电动车数量普及率达到76%,超过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水平,成为国内市场容量最大的交通工具,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交通工具。电动车行业此阶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发展态势,首先是因为家电下乡的利好带动和稳步推进,以及电动车渠道下沉速度的加快,电动车乡镇市场的开拓力度大大增强,引爆电动车更大的消费空间;其次,新兴市场及空白区域的大力开拓,为电动车销量的提升再开新局;此外,随着电动车的迅猛发展,产品的逐渐成熟和品质的渐趋稳定,消费者对电动车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增强,同时也带来销量的上升和突破。
从此阶段的其他市场表现来看,此时已经初步形成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四大制造基地的板块格局,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也陆续成为电动车制造企业的聚集地;从规模上来看,以简易款电动车制造为核心的天津板块占据全国总规模的30%,同比产量略有下滑,以制造豪华款为主的江苏无锡、常州成为重要产品制造聚集地,同比略有上升,以台州、金华、杭州等地为中心的浙江板块同比实现规模性增长,作为后起之秀的广东板块也已经初具规模;品牌特征上,品牌集中度持续上升,品牌数量继续减少,三线品牌格局已基本清晰——以爱玛、雅迪、新日为代表的领军型品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巩固,以绿源、比德文、立马等为代表的领先型品牌产销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富士达、台铃、小刀、小鸟、绿驹、绿佳、宝岛、澳柯玛、速派奇、真爱等为代表的活力型品牌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外,行业内仍有一大批活跃在渠道和终端的活跃型品牌值得称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阶段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品牌发展道路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在新产品创新的速度上还是产品创新的数量和规模上,产品创新都成为各大企业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产品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譬如雅迪的熊猫仿生车、爱玛的可酷滑板车、新日的“博雅”系列、绿源的MG时代骑士等等)。“产品特质化”在此阶段得到进一步打造和强化。
分化期:2012年-未来
2012年,电动自行车行业受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拖累,疲软初现,总体产销规模继续下滑,品牌集中度持续上升,品牌数量也继续减少,一线品牌及少部分强势品牌表现突出,在产品打造、品牌传播、渠道拓展、终端构建上持续发力,获得了销量上的强势增长。其中,为拉升销量,由少数几个一线品牌引领发起的“终端狂潮”主导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节奏和重心,诸多品牌因无力跟随惨淡出局,一线品牌主张更大程度地影响和主导了行业发展的节奏和旋律。电动车行业在产品、品牌、渠道、营销等方面的细分和分化进一步得到落实,并成为主导未来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未来,行业在产品方面将更加注重产品核心价值的挖掘和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品牌方面的分化将从品牌特征和调性的确立进一步向消费领域过度;渠道的核心价值将进一步得到体现,渠道模式的转变和洗牌将成为渠道发展的重点;营销将成为品牌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工具,营销模式的变革将变得更加迫切。此外,产品创新的方向在2012年逐渐得到强化并与品牌发展的结合度更加紧密,产品研发除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的技术提升及功能性卖点的挖掘外,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骑行体验和使用感受。在品牌化打造的过程中,一线阵营继续强化消费品牌领域的拓展,其他阵营品牌在行业性品牌阵营崛起上积极寻求上位的空间和缝隙,品牌更加注重体系化建设和系统化支撑,品牌力的打造逐步过渡到以综合实力为依托的整合时代。未来,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继续朝着专业化、精细化、体系化、综合化的方向持续推进,并将在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营销力、服务力、终端力等六大力的全面提升和强力支撑下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如果不考虑诸多不确定及外力因素,在产品细分和品牌分化的大趋势下,未来的电动车行业将出现新的“品类王者”,“双寡头竞争”或“多寡头竞争”的垄断格局也渐有明朗之势。
相关阅读责任编辑:毕年利
热销车款
-
1
18782 开馆就聚上万人,东盟客商下单30
-
2
15962 《欢乐颂》5人组,她们适合骑什么
-
3
12041 向经典致敬!新大洲本田Joker
-
4
6190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才是爱玛“超级
-
5
6011 太酷了!曝光雅迪新车计划,专为年
-
6
5986 十九大在即,28座城市厂家冬季限
-
7
5831 姐妹俩网上卖空气15元一袋,请问
-
8
5761 喜迎十九大!物流大面积停运,28
-
9
5662 持续领跑行业丨雅迪荣获电动车行业
-
10
5623 爱玛时尚家族大揭秘 · 二